【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慶祝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我省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特別報道
創新驅動 科技賦能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我省發展進程中殊為不易、極不尋常的五年,面對多重任務疊加、多種挑戰碰頭的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全省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科技綜合實力保持在全國第二梯隊。截至目前,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指數比2017年提高3.08個百分點、達到53.71%,科技進步貢獻率比2017年提高5.12個百分點、達到56.42%。今年,“強科技”行動實施方案制定出臺,推動全省上下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再增強、創新創業活躍度再提高。
“西電東送”工程特高壓輸電線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尹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參與研制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關鍵部件;離子電推進系統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作出貢獻;引入院士團隊實施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行動;甘肅“冰狀雪”研究團隊給北京冬奧會添足甘肅科技元素……
這些一流科技成果的產出,離不開一流創新平臺的建設。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培育壯大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我省科技創新致力做到“頂天立地”。
——“頂天”,就是謀劃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在科技關鍵環節取得原始創新成果。
——“立地”,就是把科研做在隴原大地上,解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國家隊+地方隊”,科技自強更有底氣。目前,我省已建成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實驗室、3個省研究中心和1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基本形成了由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研究中心)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共同組成的特色優勢鮮明的實驗室體系。
2021年9月,科技部正式批準依托甘肅農業大學建設“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我省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的有效實踐。
2018年,我省分別依托中科院西部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甘肅中醫藥大學,建成甘肅省祁連山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甘肅省中醫藥研究中心;2019年,依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成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2020年,依托蘭州大學,聯合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氣象局等單位,建成甘肅應用數學中心;2021年,與中國工程院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甘肅研究院……我省交出培育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的一份份“高分答卷”。
為優化整合省級創新平臺,我省按照“分類指導、試點先行”的原則,通過“并、改、轉、撤”等方式,著力形成一批準確定位于“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高水平省級創新平臺。
“依靠科技創新平臺,我省加快了原始創新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奔著最緊急、最急迫的問題去。”省科技廳規劃處處長許瑞泉說。
據統計,2017年以來,我省共爭取國家科技計劃經費支持41.92億元,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勵29項,其中由我省牽頭11項。
“堅持圍繞一流創新平臺建設這篇大文章,鍛長板、拓領域、瞄準‘卡脖子’技術持續攻關,我們一定能不斷取得新作為、新成就。”許瑞泉說。
在北京冬奧會契機下,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雪務保障關鍵技術攻關團隊實現了中國在造雪、保雪和儲雪方面技術零的突破,成功造出符合奧運比賽標準的“冰狀雪”賽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供圖
加速“雙鏈”深度融合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數據顯示,當前我省科技活動產出投入系數為1.16,高于全國1.07的平均水平,全省科技產出能力不斷增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我省企業申請和授權的專利數量分別達到4253件、2457件。2021年,全省累計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0177項,技術交易總額達280.44億元,自2017年以來,年均增速分別為14.85%和14.53%。
數據背后,折射出我省近年來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正反饋。
“產業是發展的重要載體,而產業發展的主體是企業。”省科技廳高新處處長牛振明說,“為推動產業鏈、創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我省組織實施了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工程,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可以說,企業是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也是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
蘭石集團高端海洋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及鉆井裝備自主研制項目,實現了海工裝備備件國產化、核心技術自主化。僅2021年,該集團實現21項科技項目成果轉化,累計實現轉化8.99億元。
打破高端醫療器械國際壟斷,我省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武威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累計完成503例腫瘤患者治療,療效顯著。
“我們研制的5種口蹄疫疫苗產品轉化后,累計實現銷售額33億元,成果轉化費3.5億元。” 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
以上種種,離不開近五年來我省在政策落實、高企培育等方面的集中發力——
據統計,全省3002戶(次)高新技術企業落實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74億元,全省直接用于獎補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累計超過4億元。
省級科技經費共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經費5.13億元,按單位屬性位居第一,占科技經費總額的42.45%,項均獲得省級科技經費54.93萬元。
五年來,我省在重離子物理、化學、大氣、草業、冰川凍土、文物保護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優勢學科,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核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寒旱農業等領域形成較強的工程化技術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初步形成了蘭白綜合性高技術、金昌新材料、酒泉新能源、天水裝備制造、定西中醫藥等產業集群。
蘭州新區三毛集團改造升級后的紡線車間。新甘肅·蘭州新區報記者 丁凱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互為促進,缺一不可。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圍繞高質量發展急需和創新主體所盼,開展了一系列既能盡快見效、又能積蓄發展動能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舉措。
這些年,我省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放寬科研項目申報時限,賦予科研單位更大的經費自主權,允許科研單位自主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支持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科技創新。同時,采取“靶向扶持”“精準施策”“績效考核”等方式,全方位激發科研單位和研發人員的創新活力。
“我們以‘放權、松綁、激勵、服務’為重點,加大科研領域‘簡政放權’力度,實施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逐步成熟定型。”省科技廳政策處處長周曉云談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為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系,我省堅持開門辦科技,由科技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市州建立工作會商機制,共同凝練科技需求、共同設計研發任務、共同組織項目實施,重大專項進一步聚焦目標凝練任務。
為推動科技計劃管理機制更科學高效,我省自上而下張榜招賢、能者掛帥,優化研發團隊遴選機制,推行公開競爭、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模式。
為完善全社會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我省探索研究“花好錢”的新課題,建立了持續穩定增長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激勵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拓展科技創新融資渠道。
五年來,全省科技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改善,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穩步推進,重大項目經費支持力度大幅增加,科技資源投向投量更加集約高效。
創新人才引育模式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完善科技人才服務保障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穩、育、引、用’的發展環境,我省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這些歷史性突破,來源于近五年來我省下大力氣狠抓創新和人才。”省科技廳人才處處長呂戈介紹,我省現有R&D人員4.3萬人、兩院院士17人。“十三五”以來,我省共有10名科技工作者獲何梁何利獎,6名在甘工作外國專家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黨委書記羅建勛表示,研究所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等多途徑籌集設立人才專項資金,每年提供2000萬元—3000萬元的經費支持,保障科技人才在住房補貼、薪酬、科研經費、儀器購置等方面的訴求,讓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專心發展。
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西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我省從穩、育、引、用四個方面發力——
穩定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實施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拓寬引才聚才渠道,創新和豐富院士工作站人才培養模式,借力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高端智庫”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
我省圍繞科技強省戰略,在制度創新、完善政策等方面,通過集成創新要素等措施,充分激發了科技人才創新活力,不斷提升科技人才創新效能。
五年來,我省累計執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445項,支持經費22.14億元;持續與中科院聯合實施“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先后支持我省入選“西部之光”人才50人,配套支持中科院系統65人;我省科技特派員數量動態維持在1萬名左右,與東部協作地區聯合認定了“雙地”科技特派員366名,培訓指導科技人員和致富帶頭人等1446人次;2021年,我省加入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引導人才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競爭,獲立項資助17項……
如今,扎根隴原沃土,創新之樹日益繁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強科技支撐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為牽引,以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地為目標,我省將不斷增強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改革舉措落地,提升科技人才創新能力,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五鏈融合,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創業潛力有效激發、創造動力競相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