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存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錨定打造現代化建設甘肅樣板,立足全省各地區域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實際,描繪了以“一核三帶”為主要內容的未來五年我省區域發展新藍圖,即建設“以蘭州和蘭州新區為中心、以蘭白一體化為重點、輻射帶動定西臨夏的一小時核心經濟圈”“以清潔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農業為重點的河西走廊經濟帶、以綜合能源和先進裝備制造為重點的隴東南經濟帶、以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為重點的黃河上游生態功能帶”,牽引帶動全省協同聯動發展。這是我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一以貫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我省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把國家所需、甘肅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統籌推進,重構發展格局、重塑發展優勢的重大現實舉措。
“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新布局,是甘肅區域和產業發展“行棋落子”的點睛之筆。由于空間結構上的特殊性,我省區域經濟發展雖然形成了一定板塊,但整體上相對分散,缺少發展的張力。因此,加快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既是握指成拳培育壯大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現實需要,更是主動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細化、實化,根本目的是促進全省區域發展更平衡、優勢互補更充分、產業布局更優化、特色亮點更彰顯,契合了我省已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進入國家重大戰略疊加和自身發展勢能增強的歷史交匯期的形勢,契合了我省處于蓄勢待發、爬坡過坎、追趕進位的關鍵階段的判斷,順應了全省廣大干部群眾期盼甘肅加快高質量發展,在隴原大地創造新奇跡、續寫新輝煌的強烈愿望。
“一核”瞄準的是把蘭州建設成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打造成驅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蘭州承擔全省發展“一核”重任,是全省發展戰略的延續。具體有三層含義:一是產業之“核”。就是發揮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創新引領作用,推動蘭州和蘭州新區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特色產業聚集發展區、綜合交通物流樞紐承載區、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在支撐全省現代產業體系中做好表率,成為我省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核心腹地。同時,發揮白銀有色金屬冶煉優勢,建設有色金屬加工、物流等產業鏈;擴大定西“中國藥都”“中國薯都”“西部草都”品牌影響力,建設全國馬鈴薯和中藥材種業基地;推動臨夏民族用品、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打造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基地,形成多業互補、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振興格局。二是區域之“核”。就是加快建設以蘭州為中心,白銀、定西、臨夏為縱深,輻射周邊的蘭白經濟圈。通過支持蘭州市完善規劃布局,拓展功能范圍,促進以城聚產、以產興城,提升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省會城市綜合實力和承載能力。統籌蘭州主城區、蘭州新區和榆中生態創新城發展,加快推動蘭白一體化發展,提升蘭州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發展壯大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三是動能之“核”。就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
“三帶”瞄準的是甘肅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更深層次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有效對接。此“帶”也有三層含義:一是加快河西走廊組團發展。著眼河西走廊整體發展,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統籌推進河西走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提升武威陸港、嘉峪關空港、敦煌空港經濟效益,建設河西走廊生態經濟帶。推動酒嘉雙城經濟圈建設,建設酒泉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升新能源、冶金新材料、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支撐力。加快張掖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積極發展高效節水、制種、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生態城市。促進金昌武威城鄉融合和組團發展,加快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和集約化生產,構建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文化產業、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
二是促進隴東南協同發展。依托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為先導,以特色產業為重點,以延續中華文脈、體現地域風貌為特色,促進天水、平涼、慶陽、隴南協同融合發展,建設天水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壯大電子信息、電工電氣、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產業,著力推動煤電化冶、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油氣煤等資源深度開發利用,打造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保健養生基地、西部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三是提升黃河上游生態功能。全面實施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草原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提升黃河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實施黃河首曲等若爾蓋國家公園甘肅段重大項目,打造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引導和支持牧區勞動力轉移,嚴格落實草原禁牧、輪牧措施,推動“以草定畜定牧定耕”,促進草畜平衡。推進瑪曲、碌曲黑土灘等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綜合治理。加強太子山、蓮花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保護能力。實施渭河源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著力提升渭河源區水源涵養補給功能。
(作者為省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