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夜夜骑,日日操天天,亚洲不卡在线观看,日韩在线一二三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在线不卡,欧美成人精品二区三区99精品

  • 隴東報數字報

  • 掌中慶陽客戶端

首頁 > 新聞  > 民生
【我們這十年】凝心聚“綠”交出高分“生態答卷”——慶陽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綜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記者 陳思 通訊員 張艷麗

黃土大塬、蒼茫林海、原生態草原、青青稻田、花海幽谷……在慶陽,2711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態多樣化成就黃土地多元之美。

黨的十八大以來,慶陽市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過程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與力度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不勝枚舉——

2013年至2020年,慶陽市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累計完成造林730.85萬畝;

2021年3月31日,慶陽市“一村萬樹”工程“再造一個子午嶺”提質增效行動啟動,號召全市上下廣泛動員、積極行動,迅速掀起播綠植綠新熱潮,為建設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慶陽力量;

近五年來,慶陽市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現雙減趨勢,年均減少入黃泥沙6900多萬噸,保護塬面1543平方公里,千溝萬壑的黃土塬綠意遍布,涵水保土成效穩固;

在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慶陽市切實加強全市生態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3.2%,躍居全省第二;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1.3%,位居全省前列;

……

在慶陽,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規劃設計到全面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保護與發展和諧并行,人民群眾“綠”“富”雙收;全市形成生態建設保障合力,從局部到全部,完善健全制度機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在慶陽,從“青山”到“金山”,保護與合理利用相得益彰,綠色發展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執法督察尺度之嚴、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揭開嶄新一頁。

碧水青林相映成景


“守綠”有方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慶陽市位于黃河流域中游,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慶陽市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積極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固溝保塬”、資源開發區生態治理等工程,扎實推進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守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讓一泓清水入黃河”早已成為慶陽人的共識與追求。

“再造一個子午嶺”“固溝保塬”和資源開發區生態治理工程深入實施以來,全市累計造林525.8萬畝,是“十二五”的1.6倍;新修梯田150萬畝,搶救治理溝頭溝道33條,治理水土流失3121平方公里,是“十二五”的1.65倍;投資63億元,實施“一軸兩心三帶五湖三溝道一片區”項目256個,主城區雨水年徑流量控制率、污染削減率、雨水收集利用率分別達到90.6%、62.7%和34.3%。生態文明示范市、縣(區)和“兩山”實踐基地創建如火如荼,華池縣南梁鎮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市有5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小鎮,有23個村被命名為國家森林鄉村。

環縣鄉村新貌

這十年,慶陽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打響藍天、碧水、青山、凈土多項保衛戰,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實施,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全局性變化。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同志頻頻帶隊督查調研,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污染治理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現場督導。建立河湖長制和林長制,各級各部門全面建立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和“三管三必須”的生態環保工作責任制,真正實現青山有人管、碧水有人護。

全市上下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三個治污”方針,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三大戰役。鐵腕治污,精準施策,力補欠賬,馬蓮河、蒲河水質由V類、Ⅳ類提升到Ⅲ類,聚焦保護水資源、強化水安全、改善水環境、守護水岸線、修復水生態等重點任務,提標改造城區污水處理廠9座,新建鄉鎮污水處理站94座,市區、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和92.4%,較“十二五”末提高7.7和46.9個百分點。全市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全部達標,地下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地剔除地質因素后全部達標。

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一項項生態保護舉措落地生根,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等生態文明理念滲透至全社會的各個角落。

“增綠”有招 穩固老區生態底色

十年前,華池縣南梁鎮高臺村大片荒山黃土裸露,綠影罕見。如今,南梁鎮高臺村已成為萬畝苗林示范點。

2013年,慶陽市為改善生態環境,打造隴東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啟動了“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當年李文軍決定在華池縣流轉撂荒地和荒山坡植樹造林。7年后的2020年,李文軍成了當地有名的“種樹大戶”,播綠近10萬畝,“綠肥黃瘦”的轉變讓當地荒涼瘠薄、寸草不生的“舊光景”一去不復返。在李文軍的帶動下,當地百姓早已開啟“羊只入圈”“苗林上山”的生態、經濟“雙贏”模式。

據統計,從2013年到2020年,慶陽市累計完成造林730.85萬畝,近幾年共引進76家造林綠化企業,培育了160戶造林大戶,鼓勵27萬農戶參與自主造林,黃土塬上不斷涌現出“李文軍式”的植綠能手。

2020年,子午嶺森林面積增加到4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4.67%,比1985年的44.08%提高了20.59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達到了1605.28萬立方米。2021年初,慶陽市啟動“再造一個子午嶺”提質增效行動和“一村萬樹”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鞏固工程成果,確保成木見林。全市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增國土綠化面積200萬畝。

調令關蒼茫云海掩映無垠綠色

“一村萬樹”工程的實施,將充分利用可綠化空間,挖掘綠化潛力,對村級公園綠地、道路、農田林網、荒山地、拆違地、邊角地、廢棄地、庭院地等能夠綠化的公共空間,栽植彩色鄉土樹種和特色經濟樹種,構建“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樹一業”的鄉村綠化美化新格局。計劃到2025年,全市建成“一村萬樹”工程達標村1160個以上,村域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80%以上的農戶庭院及房前屋后實現能綠則綠,實現村村有林、戶戶見綠、處處顯景。

“再造一個子午嶺”提質增效行動的落實,也將推動“五區五廊”建設,讓北部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區、西部生態脆弱修復區、中部綠化美化先行示范區、南部森林質量提質增效區、東部子午嶺森林資源保護區和馬蓮河、蒲河、柔遠河、葫蘆河、元城河廊道生態建設質量鞏固提升。

水天一色的西峰城區


“活綠”有章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

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守得“金山”不負“青山”?慶陽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慶陽市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鼓勵能源企業造福老區的同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彰顯能源央企責任,國內第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綠色企業創建目標,精準推行“抓源頭、減存量、增動能”三大舉措,將新能源定為三大主業之一。在深耕隴東地區油氣能源開采開發過程中,堅持“既做國家能源的開發者,也做美好環境的保護者和綠水青山的再造者”,持續推動綠色礦山、生態示范區、碳匯林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通過密植“碳匯林”,擴大“碳匯庫”,有效發揮森林固碳作用,先后建成生態環保林數十萬畝。在隴東油區,周祖陵“中國石油長慶林”、教子川流域長慶碳匯林、長慶馬嶺碳匯林等生態環保林面積已達80多萬畝,油區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

慶城縣城依山傍水

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不僅為慶陽市生態保護指明方向,也為各縣(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2018年,甘肅省啟動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后,慶陽市將國土綠化行動與“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結合起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統籌推進荒山、通道、城鎮、鄉村、河岸等綠化工作。目前,全市培育苗木14.8萬畝11.41億株,農戶年實現收入3億元以上。探索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生態旅游、林產品開發“四種類型”“十種模式”,建成家庭林場70個,林下經濟年產值達到6億元以上。建成國家森林公園2處、省級森林公園7處,發展“森林人家”120多家,實現了國土綠化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

生態旅游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廣大群眾親身感受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發展成為鄉村旅游“樣板村”,名為“鳳凰塬舍”的民宿以獨特的黃土民情風貌吸引各地游人入住。該民宿以黃土塬地貌為基礎、以蒲河川為紐帶,按照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基的思路,汲取傳統窯洞元素,打造現代化精品民宿,滿足游客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對深山小村的活態開發利用,不僅解決了鄉村振興過程中空置村落自然衰敗帶來的影響,更讓一個延續千年的古村落成為農民安居興業的新陣地。

毛寺村美麗鄉村風景如畫

初秋的子午嶺林區,攝影愛好者們紛紛組團“打卡”,栩栩光影在網絡媒體平臺上生動傳遞慶陽之美,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大家提供無限的創作素材。近年來,金錢豹、野兔、野鹿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種群數量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慶陽山山水水已成為野生動物棲息安樂的家園。

稻花飄香,蛙聲鷺影。有“隴上江南”美稱的合水縣太白鎮,夜幕降臨,合水縣花溪谷生態旅游景區幽微花香與靜謐星空引無數游人“安營扎帳”,在青山與花田間沉醉于自然生態之美。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隴原山水間,慶陽人用汗水澆灌并扮靚共同的綠色家園,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愁,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和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在通過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一步步變成現實。

(圖片來源于隴東報全媒體圖庫)

編輯:劉家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