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夜夜骑,日日操天天,亚洲不卡在线观看,日韩在线一二三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在线不卡,欧美成人精品二区三区99精品

  • 隴東報數字報

  • 掌中慶陽客戶端

首頁 > 新聞  > 民生
【喜迎二十大】田疇沃野織錦繡——黨的十八大以來慶陽市糧食生產發展綜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糧安天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來抓。十年來,慶陽這座“隴東糧倉”,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根本,積極實施“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穩定總產”的糧食安全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基本農田質量,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2021年底,全市永久基本農田面積達到775.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399.92萬畝,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237.8萬畝,糧食總產始終處在甘肅省前列,對促進全省糧食安全貢獻突出。

圖片

圖片圖片

2022年9月16日《隴東報》一、二版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我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聚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全膜雙壟溝播、測土配方施肥、耐旱優良品種等農業生產技術和新品種加速引進推廣,穩定糧食生產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實與改革力度繼續加大,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增加農民種糧一次性補貼,將“撒胡椒面式”惠農方式改革為“誰種地誰領補”的精準模式。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久不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完成,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產量明顯增加并保持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大幅提高。

十年來,我市平均年產糧食138.93萬噸,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總產除較重受災年份外,基本穩定在140萬噸左右,2020年總產量達到147.46萬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紀錄。2021年,在我市北部嚴重旱災的影響下,全市糧食總產減少至133.67萬噸,同比下降9.3%。即便如此,人均糧食占有量仍達到了600公斤以上,遠高于國家糧食安全標準。

圖片

伴隨著新興技術和優質品種的不斷研發和引進推廣,全市農業基礎不斷增強,糧食單產水平穩步提高,保豐收能力不斷加強。

尤其是秋糧單產,在測土配方、全膜雙壟溝播等技術的支持下穩定增加,糧食單產的十年平均水平達到了228.1公斤/畝。從2018年開始,糧食單產水平穩定上升,2020年全市糧食單產255.3公斤/畝。

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使我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得以大力推行。全市按照“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農牧循環”的發展思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發展八大特色產業,在實現糧食生產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蘋果、飼草、中藥材、瓜菜等特色高效農業,全市糧食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633.93萬畝下降至2021年的580.56萬畝,現代化、高效益、全產業鏈的新型農業體系逐漸形成。

圖片

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

我市糧食總產量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十年來,糧食產量除2021年因災下降排在全省第三外,其余年份均在前兩位,為全省糧食購銷平衡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2021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占全省14.5%,糧食總產占全省10.9%。分作物計算對應占比,小麥面積占17.8%,玉米占16.6%,大豆占27.9%,占比均較高,是全省谷物和豆類的重要生產區。

我市小雜糧種質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種植種類以蕎麥、糜子、谷子、高粱為主,搭配種植有燕麥、綠豆、紅小豆、豌豆、扁豆、黑豆等。2020年全市面積65.28萬畝,占全省雜糧面積14.3%,是甘肅省主要的小雜糧主產區。

圖片

我市著力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壓縮夏糧面積,使小麥面積基本保持在安全線以內;穩定玉米面積,擴大馬鈴薯面積,發展小雜糧種植,使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向優勢區域集中。糧食種植邁向產業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在我市糧食種植結構中,小麥、玉米等谷物始終占據絕對優勢,是主要的糧食作物。2012年谷物面積為534.87萬畝,占比84.4%;2016年增加至566.62萬畝,占比89.3%;在2021年下降至495.08萬畝,占比85.3%,與黨的十八大之初基本相當。豆類以大豆為主,在小雜糧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推動下,豆類整體種植比重呈穩定增加態勢,面積由2012年的41.58萬畝、占比6.6%上升到了2021年的46.62萬畝、占比8.0%,面積年均增長1.2%,為全市大豆自給、保障全省豆類供給貢獻了力量。

小麥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占谷物比重從2012年的42.9%下降至2021年的38.2%,種植面積年均下降1.9%。稻谷作為我市的特色糧食作物,僅在合水縣太白鎮有少量種植,十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種植面積總體不斷減少,已經從當地的重要口糧作物變為特色農業作物。2012年播種面積0.26萬畝,在2021年已降至0.06萬畝。

圖片

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守耕地紅線不破,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堅持旱作農業發展之路,順利完成了糧食生產目標,確保了糧食總體安全。

我市按照“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穩定總產”的發展思路,著力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和品種、品質結構,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構建供給穩定、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近年來,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57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保持穩定向上態勢,環縣、鎮原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8年我市全面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5個,面積399.92萬畝。其中:小麥生產功能區7個,面積150.7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8個,面積249.22萬畝。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對因進城務工、缺乏勞力、就業轉移等原因,將原有耕地荒廢、閑置的農戶,鼓勵合作社、種糧大戶進行流轉或代耕代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解決撂荒地無人種的問題。截至2022年5月,全市已整治撂荒地95526畝,其中納入高標準農田進行改造的14001畝,通過土地流轉復墾復耕的13753畝。

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旱作農業發展,重點推廣了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地膜覆蓋技術,以深松耕、少免耕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以耬施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的科學施肥、以肥調水技術,以耐旱優良品種為主的生物抗旱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等五大旱作農業技術。小麥、玉米、小雜糧等主要作物抗旱優質新品種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旱作農業生產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積77.19萬畝,同比增長0.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左右。

編輯:黃飛責任編輯:吳樹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