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溝圈村位于鎮原縣臨涇鎮西北部,距縣城中心區域5公里,距鎮政府6公里,半山半塬,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東西約5公里,南北約7公里,區域總面積25平方公里,以干旱半干旱氣候為主,共11個自然村,1155戶4022人。現有8614畝耕地,人均耕地2.14畝,林地面積7270畝,農村居民人均收入8500元。席溝圈村地處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鄉”之美稱。東漢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符曾隱居于此,著書立說,針砭時弊,所著《潛夫論》名揚后世,流傳至今。席溝圈村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發展種養產業,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村容村貌建設提升及鄉村振興有序推進,生態建設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夯實法治基礎,強化社會治理引擎。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保障基層自治權利。一是法律知識進農村。加強村干部以及村民法律知識的普及,提高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更好保障村民的參與權、知情權。二是村規民約進農家。村村有村規、家家有家規、戶戶有敬語,充分尊重鄉村民俗、體現民情民意,增強村民的認同感。三是治理品牌進農戶。深入推行基層治理靈活多樣的工作機制,不斷創新豐富“大網格+小院落”“群眾說事、干部答題”等富有時代特征的基層社會治理品牌。建立“鄉村組”三級網格體系,推動黨員干部下沉網格服務,抓緊抓實抓好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設立鄉、村、院落三級“群眾說事處”,搭建民情信息平臺,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真正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增強法治保障,筑牢社會治理根基。堅持黨領導鄉村法治建設,貫徹落實好“八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律九進”活動,送法進村到戶。一是抓“關鍵少數”。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法治能力,帶頭尊崇法治、捍衛法治、厲行法治,引導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二是抓陣地建設。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法律援助體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三是抓隊伍建設。著力組建“法律服務隊”,強化法治保障,提升全民法治水平。著力實施以人民調解員、新鄉賢、駐村工作隊員等為重點的“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組織法律志愿者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咨詢服務,實現社會治理“以法護航”。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提升群眾法治信仰。一是緊扣干部隊伍執行力建設,抓好村干部法治教育。組織村干部參加鎮政府舉辦的干部學法活動,切實提高村“兩委”干部的法律素質和依法履職、依法辦事的能力。開展專題講座、組織進行法治教育學習,使干部確立權由法授理念,提高依法治村、依法辦事的自覺性。二是圍繞中心工作和熱點問題開展法律宣教活動。集中對農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轉、“三農”熱點難點問題等方面法律法規進行輔導教育和宣傳,引導群眾依法反映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三是結合“大調解”開展調解宣教工作。針對當前農村常見的矛盾糾紛問題,采用以案說法,提高村干部、人民調解員宣講法律、運用法律的能力,在調解工作中開展以案釋法,深化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教育。開展對特殊群體的普法教育,化解因特殊群體引發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提升村民法治信仰,為各項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提倡廣大村民學法用法,村民法律知識和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法治文化在全村“內外兼修”,成果顯著。
堅持德法并舉,打通社會治理經絡。堅持德法相濟,充分發揮德治支撐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村文化相融合,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一是強堡壘。實施“以文化人”行動,將法治元素融入“廊、亭、墻、欄、場”,打造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加快推進村級文化室等標準化建設。二是強宣傳。開展法治宣傳活動、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營造鄉村德治的良好氛圍。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是強示范。開展遵紀守法、孝老愛親等道德模范評比活動,發揮道德模范示范作用,讓榜樣的力量無處不在。四是強激勵。充分發揮積分超市的激勵作用,運用“道德銀行”“積分存折”,將宣講學習、文明習慣、傳統美德、遵紀守法、公益行動、勤勞致富等志愿服務活動和行為習慣養成納入文明積分激勵內容,有效激發治理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巧兒說法》欄目免費公益解答律師楊亞棟
電話: 189934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