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處實踐陣地,245個志愿服務團隊,4.8萬余名登記注冊志愿者,1320多場(次)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2021年以來,慶陽市西峰區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加強基層宣傳思想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在“新”上下功夫,在“特”上出亮點,在“融”上做文章,著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智慧平臺,讓志愿服務更“智慧”
“快過年了,我腿腳不利索,不方便打掃衛生,就在手機上‘點’了志愿服務。”家住西峰區肉聯廠小區的高榮麗老人開心地說,“志愿者幫我擦玻璃、收拾家務、安裝洗浴座椅,幫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難。”
西峰區以互聯網數字化發展為契機,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整合各級各類資源,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陣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直屬)支隊、分隊“三級團隊”構架,陣地管理團隊,團隊策劃、發布并開展活動,志愿者可根據服務類型及活動時間自行報名加入活動,開展志愿服務。
西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盧曉鋒介紹,西峰區把所有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分類細化,群眾可按需行使“點單權”,文明實踐中心收到“訂單”后第一時間進行分類或分區域向團隊派單,團隊線上“接單”后在線下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定制化服務,服務結束后,群眾根據服務質量進行線上打分評價,讓文明實踐活動更加智慧化、便捷化、高效化。
打造品牌,共筑文明實踐“同心圓”
日前,在董志鎮八年村,一群穿著紅馬甲的婦女忙著清除路旁雜草、開展交通勸導、為高齡老人打掃衛生……這些志愿者有時是“保潔員”,有時是“防控員”,有時是“監督員”,在疫情防控、鄉村治理和愛心服務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西峰區秉持“服務群眾最大化”宗旨,志愿服務總隊成立了理論宣講、扶貧助困、科普宣傳等17支專業志愿服務(直屬)支隊,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用“鄉土話”傳“新思想”,用“貼心服務”顯“人文關懷”。依托本土文化人才、鄉賢能人、科技達人等,在118個村、社區組建220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讓“志愿紅”的力量處處涌動。
西峰區文藝志愿者送文化進社區。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里。2021年,西峰區統籌利用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村學校少年宮,以及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鄉村舞臺等陣地,開展“端午公益行”“煙頭不落地 城市更美麗”、移風易俗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180余場(次),開展各類理論宣講931場(次),開展走訪慰問、愛心捐贈、“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文明實踐活動1300余場(次)。
匯聚融合,滋養文明實踐“生命力”
在溫泉巨塬互助院和南苑路社區愛心餐廳,愛心志愿者時常會來這里幫忙做飯,為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洗衣送飯;在村組社區,文藝志愿者寫春聯、送“福”字,讓群眾樂享文化大餐;在頒獎臺上,“五好”“五美”等先進典型披綬帶、戴紅花、捧獎狀,成為人們追捧的時代“明星”……一個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按下群眾幸福生活“快進鍵”,為西峰區建設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凝聚起強大精神動能。
西峰區緊盯“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工作主線,不斷拓展文明實踐廣度和深度,評選表彰鄉村振興“五好”先進典型15個、“五美”幸福人家20戶;推行“誠信紅黑榜”“善行義舉榜”“巾幗家美積分超市”,匯聚義舉正能量;打造郭堡村、寺里田村鄉風文明示范線、文明實踐長廊、文明實踐廣場42處,弘揚崇德向善文明新風,讓群眾成為文明實踐的發起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西峰區文藝志愿者寫春聯福字,為群眾送上新春祝福。
與此同時,西峰區充分利用融媒體中心傳媒矩陣,采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H5等方式,宣傳文明實踐重大活動、特色經驗,實現信息、資源、活動、學習互通共享,網上網下同頻共振,讓群眾學有榜樣、做有標兵、行有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