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 (通訊員劉華南)初夏時節,溫暖的陽光照著大地,走進寧縣九峴鄉,鋪滿山川的地膜玉米幼苗迎著陽光伸展葉片。喜人的苗情讓農民干勁倍增,他們清除田間雜草,及時進行田間查苗、適時放苗,在田地中辛勤勞作。
九峴鄉川口村村民葛雪絨就是其中一員,她家種植了50畝糧飼玉米,在精心管護玉米的同時,還養了幾頭豬。據她介紹,收入好的時候50畝玉米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今年,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九峴鄉結合當地特殊地理位置,按照“合理布局、規模發展”的思路,采取村組干部包戶的服務機制,提前安排,緊跟時令,及時覆膜種植一體化糧飼玉米1.03萬畝。預計畝產糧飼玉米900公斤,畝均收入2200元左右,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秸稈用于當地農戶發展養殖產業,為周邊養殖場提供飼草料。
九峴鄉左家川村村民孫春洋就是這種種養模式的受益者。筆者見到孫春洋時,他正在用去年儲存的玉米秸稈喂牛。孫春洋飼養了14頭西門塔爾牛,是當地的養牛大戶,已有七八年的養牛經驗。為了降低養殖成本,解決飼料不足的問題,他種植了糧飼玉米30畝,每年一部分玉米直接青貯作為肉牛的“冬口糧”,待其他玉米成熟后,玉米秸稈粉碎打塊作為草料,玉米棒除了留足自家養牛所需的部分,多余的還可以出售。
孫春洋喂完牛,筆者跟著他來到牛舍附近的玉米地,他逐行逐穴查看玉米放苗情況。“我種植的30畝糧飼玉米喂完十幾頭牛后,剩余的玉米還能賣1萬多元,加上賣牛的收入,完全夠一家人開支。”孫春洋說。
在種植糧飼玉米的基礎上,九峴鄉還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采取“農戶參與、政策扶持、統一規劃、技術指導”的方式,在玉米不減產的基礎上,大豆畝產150斤,畝均增加收入300元左右,為下一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大規模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起到了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