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文字整理/慶陽融媒記者 路世玲 梁媛 張靜 圖片/ 陳飛)9月26日下午,慶陽市委、市政府舉行以“深化文旅融合 創新文旅發展”為主題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邀請參加第十八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慶陽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慶陽文旅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王齊國,中國旅游策劃學創始人、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沈祖祥,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劉蘭芳分別作了題為“深入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旅產業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創意賦能文旅發展”“為慶陽文旅設計一個百里挑一的靈魂”“激活非遺文化傳承、有效賦能鄉村振興”的主旨演講。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
9月26日,在慶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表了題為《深入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主旨演講。周和平聚焦慶陽文化資源優勢,提出從做好全域旅游整體規劃、推動文化遺產“雙創”、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發展、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四個方面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這是周和平第四次來到慶陽,慶陽人民對民俗文化的感情、激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慶陽發展飛速,傳統民俗技藝精湛,這一切都是慶陽全市上下對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深刻理解、潛心經營的成果。
周和平說,慶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慶陽文旅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史前文化遺存、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等文物遺存,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實證。慶陽先民、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此與黃帝論醫,成就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是取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慶陽的香包、刺繡、剪紙、道情皮影、嗩吶藝術、窯洞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至今仍活在當代,服務人民,體現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周和平看來,要促進慶陽文旅產業發展,必須在深挖文化資源上再下功夫。首先是聚焦做好全域旅游整體規劃。立足和整合已有的文化資源,堅持以全域旅游理念統攬建設發展大局,力爭把文化旅游元素融入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構建大旅游格局,打造吃、穿、住、游、購、娛“一站式”旅游精品體驗。
其次是聚焦推動文化遺產“雙創”。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能夠提高人們的收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進一步加強古籍整理與開發,注重非遺項目的活化利用。堅持與時俱進,創作生產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激活文化資源,提升傳統產業,塑造文化品牌。充分發揮香包、刺繡、剪紙、道情皮影、嗩吶等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聚焦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發展。在科技賦能的助力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認真挖掘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拓寬相關產品推廣和銷售渠道,推動傳統非遺技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嘗試運用混合現實技術等手段,以視頻、動畫講解等方式還原古跡遺址等景區動態的文化內容,充分挖掘激發游客興趣,通過體驗模式使游客更好地理解景點的歷史演變。
第四是聚焦積極融入國家重大戰略。主動對接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革命老區建設、“東數西算”等國家重大戰略,依據慶陽資源稟賦,立足區位特點,加強專題研究,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做好鄉村旅游,發揮大數據對慶陽文旅行業發展的數據支撐作用,努力使文旅產業成為慶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王齊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9月26日下午,在慶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王齊國發表了以《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創意賦能文旅發展》為主題的演講。王齊國從文化創意的重要性和驅動力等方面提出,要讓文化創意賦能慶陽文旅發展。
“文化創意的本質是價值驅動和審美驅動,價值驅動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生存動機、生產動機、生活動機,是構建美好社會的基本手段。而審美驅動,則是提高人的審美趣味,是涵養國民氣質,涵養人的精神風貌,培養高尚情懷的重要手段。”王齊國在演講中這樣說道。
王齊國建議,慶陽文化發展需向創意賦能轉變,可以在現有農業、工業、服務業方面植入“文化創意+”,通過創意設計實現品質升級,提升附加值,增強競爭力,讓文化創意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慶陽農業為例,農業部批建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涉及的所有產品都可以在文化創意賦能下成就文創IP。在香包產業發展方面,要從勞動密集型向創意與創新密集型轉變。只有徹底轉變生產方式,才能在產品品質、產品品位上得到空前提升。文化創意也可以在營造宜居宜業的城鄉人文環境,美化城市和鄉村建設方面“添磚加瓦”,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在助推文旅發展方面,要顛覆傳統旅游模式,重視整合文化資源利用,向體驗、探索、休閑度假、個性化轉變,可以圍繞隴東地域特色加快慶陽文旅融合,實現升級換代。
“文化創意+”點亮一座邊城,王齊國以達茂旗城市發展定位為案例,分享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價值的實踐經過。他說:“就慶陽來說,醫祖岐伯、《黃帝內經》、紅色資源等都是頂級的文化資源,更應該在文化創意賦能下熠熠生輝。”
▲中國旅游策劃學創始人、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沈祖祥。
“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既是甘肅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戰略邏輯,也是慶陽市文旅融合發展的戰略邏輯。”9月26日,在慶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旅游策劃學創始人、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沈祖祥這樣說道。
沈祖祥在深入了解慶陽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后,在此次論壇上作了以《為慶陽文旅設計一個百里挑一的靈魂》為題的主旨演講。他認為慶陽要以文旅融合為重點,以文旅一體化為目標,積極探索加快文化創新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方式,大力推動文化旅游精品建設,全力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慶陽文化資源富集,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岐黃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沈祖祥在肯定了慶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先天優勢后指出,慶陽文旅想要在文旅融合的滔天巨浪中突出重圍,在甘肅文旅中脫穎而出、奮力追趕,就要用戰略思維,緊緊圍繞一個“高”字,“高”舉“高”打。
沈祖祥認為,首先要在領導高度重視的“高”字上突破,真正把文旅產業放在全市更加突出和重要的戰略高度上予以重視。同時,要充分發揮旅游的關聯帶動作用,在各大產業中融入旅游要素,找到旅游業與相關行業發展的內在經濟聯系,實現與交通網絡、農林產業、工商貿發展、房地產開發及城市建設的四個結合。
高瞻方能遠矚。沈祖祥認為,慶陽還要在打造高知名度品牌的“高”字上突破。論壇上,沈祖祥分享了自己策劃的眾多旅游案例,表明只有找到一個地方獨特的品牌形象,才能抓住這個地方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他建議,以“黃帝文化”為出發點,通過這個重點找到慶陽旅游的靈魂,形成一個叫得響、拉得動、打得出的品牌。
大同小異的旅游資源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旅游景區,一模一樣的旅游項目也會讓游客在游覽時了無興趣。沈祖祥認為,慶陽旅游需要項目包裝,需要在一炮打響的高手、高招上找突破。依靠高手,使用高招,生出新意、生出亮點,通過包裝,打造引爆點,才能做到一枝獨秀,吸引萬千游客前來。
▲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劉蘭芳。
9月26日下午,在慶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以《激活非遺文化傳承、有效賦能鄉村振興》為題,講述了慶陽香包的前世今生,和與會嘉賓一道探討民俗文化發展之路。
劉蘭芳說,2002年以來,連續舉辦的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全面展示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魅力,提升了慶陽的對外形象和影響力。香包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作為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認為,傳承、保護本土民間藝術,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慶陽香包產業怎樣接續發展,在中國甚至全球文化市場要走深走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劉蘭芳說。慶陽的民間藝術隱藏著一種哲學體系,是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十分珍貴,可以和出土文物、歷史典籍相印證。因此,從業幾十年來,劉蘭芳一直堅持手工制作。但隨著銷路不斷拓展,和很多企業一樣,她也面臨著既要守住“質”,又要保住“量”的挑戰。雖然劉蘭芳的公司在香包產業產能和賦能方面先行先試,收獲了一系列榮譽,但如何讓慶陽本土出現更多這樣的企業,產生聚合效應,讓慶陽民俗文化發展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力,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劉蘭芳建議,人才優先、群策群力、科學發展是傳承非遺經典、創新引領未來的出路。只有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現有傳承人隊伍和香包繡制能手的培訓,引進高精尖人才,打造設計研發優秀團隊,才能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在慶陽香包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慶陽香包產業發展項目保護實施單位及相關社會組織、協會、學會的職能作用,充分調動民間組織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劉蘭芳說,讓慶陽香包真正“活”起來、強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與關注,需要完善科學管理體系,需要創新引領,需要企業樹立品牌意識、規范行業道德水平、嚴格行業監管,更需要增強文化自信,種下傳承的種子,讓非遺文化課堂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和喜愛民間藝術,才能激發和喚醒非遺文化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