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慶陽融媒記者 喬潔)環縣堅持把促進群眾增收作為首要任務,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積極構建多元化、特色化產業布局,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產業引擎”動能強勁
天氣漸寒,又到了養殖戶為羊只儲備飼草的時候。在環縣鄉村的農家小院,隨處可見碼得整整齊齊的玉米、成捆的秸稈堆成的飼草垛和高速運轉的全日糧飼草機。
環縣是傳統的草牧業大縣,飼草資源豐富,縣域內擁有760萬畝天然草場,自古就有種草養羊的傳統。全縣389萬畝耕地,年種植玉米面積超過90萬畝,年產農作物秸稈44萬噸,為肉羊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飼草資源。
近年來,環縣把草羊產業作為全縣的首位產業來抓,出臺政策鼓勵群眾種草養羊,發展主導產業。2022年末,全縣羊只飼養量達360萬只,出欄190萬只,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養羊農戶依托羊產業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草羊產業成為群眾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針對國際國內畜禽市場行情下行的不利因素,環縣及時研究出臺《關于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靠實政企社村戶責任促進羊產業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今年,訂單收購斷奶羔羊21.81萬只,新擴建羊棚528座、標準化草棚987座,投放秸稈打捆機16臺、青貯揉絲打捆包膜機械10臺(套)、全混合日糧攪拌機400臺以上。
產業發展帶動品牌提質。“環縣羊羔肉”品牌蟬聯地理標志產品全國區域品牌百強榜第67名,品牌價值達52.02億元,產品遠銷約旦、阿聯酋等國家,出口創匯2000萬元。
“多元發展”各美其美
驅車在環縣合道鎮行進,沿途的果園鱗次櫛比。近年來,環縣優化蘋果產業,積極發展山地果園,推廣高接換優、水肥一體等提質增效生產技術,建成千畝矮化蘋果提質增效現代化示范基地1處,栽植新優品種果樹1000畝;引進瑞雪新優品種,建成示范試驗園40畝,高接換優瑞雪品種100畝。一株株蘋果樹,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金果果”。
環縣加快推動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各類特色產業同步發展,利用“一線四川”灌區光熱水資源,建設早春拱棚2000座,建成千畝以上蔬菜綠色生產示范基地1處,種植瓜菜12.7萬畝,預計年底產量達到16萬噸以上,同步發展蔬菜訂單生產,推動本地蔬菜進超市、進企業、進學校,逐步提高縣域蔬菜供應能力。擴大道地中藥材、仿野生中藥材生產規模,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累計達到7萬畝以上,年底總產量預計達到1.36萬噸,產值達1.67億元。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建成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3個,投產食用菌大棚58座,產出食用菌 270噸。新建智慧方艙食用菌工廠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項目建成并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
“政策支撐”共赴振興
就業是民生之本。環縣緊緊抓住“就業助力群眾增收”這個關鍵,通過勞動技能培訓、開發就業崗位、實施勞動力轉移等方式,全方位推進就業脫貧向縱深發展,多渠道幫助群眾穩崗就業創增收。
在環縣數字就業基地,800多名大學生和返鄉青年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這是環縣利用數字化產業打造的新型就業平臺,主要提供支付寶、天貓客服,天貓超市售前服務,天貓國際售后服務,人工智能標注業務等崗位,員工月平均工資達到4500元以上。
據了解,環縣堅持引導擴大縣外就業、拓寬增加縣內就業、穩定提高公益性崗位和幫扶車間就業,年內輸轉勞動力6.79萬人,創收17.48億元,同比增長4.05%。全縣新認定鄉村就業幫扶車間2家,全縣鄉村就業工廠達到19家,吸納就業488人。通過以工代賑,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領域實施項目26個,帶動務工群眾10808人,發放勞務報酬13305萬元,人均增收12310元。
環縣推行結對關愛機制,做到干部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政策落實到戶、產業對接到戶、促農增收到戶、精準服務到戶。鎮村領導、干部化身網格員,及時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兜底保障等民生保障政策,不斷提高轉移性收入水平,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截至11月底,為10019名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1022.6萬元;為因病、因學、因突發事件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難的1.8萬名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2395萬元;為3.4萬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發放6月份價格臨時補貼7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