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打芡、和面、沸水漏條、冷浴晾條、打捆包裝,在華池縣王咀子鄉吉洋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細長、白韌的土豆粉掛滿了冷庫。
“我20歲到外面,跑了7年大車,也比較辛苦,老人年齡也大了,想回來照顧老人”。張斌斌,90后,是這個工廠的負責人。2017年,在外奔波了7年的張斌斌,決定回到家鄉——華池縣王咀子鄉,探索一條既能利用家鄉資源,又能帶動家鄉群眾創收的致富路。
返鄉的張斌斌發現,村子里家家戶戶種土豆,但大多無法銷售出去,或者只能低價售賣給上門收購的商販,經過一番考察,他決定利用當地豐富的土豆資源,生產土豆粉條。“現在農副產品比較受歡迎,咱們這兒種土豆的人特別多”。
說干就干,他和家人商量之后,決定辦一個小型粉條加工廠。起步很難,資金、工人、技術、銷售,每一個環節困難重重,但他的信念是“永不言退,要做,就做最好。”他用7年經營貨車的收入和貸款作為起步資金,吸納村民來務工,不斷到定西、臨洮、寧夏等地拜師學藝,從選料、打芡到和面、沸水漏條以及冷卻、晾曬、銷售等過程,都要精益求精,嚴格把控。
好的產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張斌斌生產的粉條口感筋道,質量好,顧客回頭率高,幾年來聲譽越來越好,銷量不斷提升。張斌斌決定擴大市場,他和銷售人員四處奔波,推介產品。“我們現在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方式,線下有實體店,慶陽、天津、銀川的長期顧客很多,線上在抖音、快手直播,每年收入達三百多萬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張斌斌致富的同時不忘回報鄉鄰,他積極吸納周邊村民、返鄉大學生、下崗職工等來工廠,工廠現在有20多個工人、每人月收入四千多元,既能掙錢,又方便照顧家人。
張斌斌憑借自己的努力,靠家鄉的土豆,開啟了自己的新天地!“下一步我想擴大廠子,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這個產業中來,共同把這個產業做大。不用再去外面漂泊,一樣能有一份好的收入。”張斌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