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精神氣質。”省委部署開展的“三抓三促”行動,明確提出“抓學習促提升、抓執行促落實、抓效能促發展”要求。去年以來,市政府黨組以“三抓三促”行動為引領,始終把抓學習促提升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暨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堅持每周安排學習研討、交流心得,進一步筑牢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目前,已持續開展“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擁抱數字經濟、賦能慶陽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未來產業賦能未來”系列專題學習研討,以期達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為、學有所成。現將市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關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學習心得摘編刊發,以啟迪思想、凝聚共識、學用相長,帶動形成勤學深思善用的新氣象,加快形成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新理念,推動形成以新質生產力之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慶陽市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興峰
劉興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思想的進一步具體化。對于能源部門來說,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著力加快油煤氣風光電火儲氫一體化開發步伐,不斷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以新能源開發帶動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以油煤氣化工帶動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鏈發展,以安全穩定可靠的能源保障助力數字經濟產業鏈持續壯大,全力推動慶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快新能源開發步伐,積極發展氫能儲能未來產業,推動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鏈建設。我市新能源資源富集,可開發量約2220萬千瓦,其中風能1770萬千瓦、太陽能450萬千瓦。市能源局將緊緊抓住戰略發展機遇期,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持續做大做強風光儲氫產業,努力實現綠能生產、綠氫轉化、綠色發展的生態閉環,助推我市邁入新能源產業鏈發展的“快車道”。堅持把新能源資源優勢與全產業鏈發展結合起來,加快構建“產、儲、用、造”產業集群,實現發展動能以舊換新、發展支撐由少變多、發展質效由低變高,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當前,重點推動龍源2萬噸/年新能源制氫及30萬噸/年合成氨項目,五凌制氫制甲醇及重卡一體化科技園項目,加快對接落實浙江天能氫能開發、上海氫鸞氫能示范和制氫電解槽生產等項目,推動易事特、天能、寰泰、遠景等5條技術路線的儲能項目加快實施。同時,圍繞新能源開發和“隴電入魯”工程實施,大力引進電力電器等裝備制造項目。
加強數智化技術應用,大力推進資源開采現代化,推動千億級綜合能源產業鏈建設。我市油煤氣開采屬傳統產業,在“新質生產力”指引下,要搶抓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大力推進傳統能源領域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無人化、科技化開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電廠、電網、油氣田、油氣管網、油氣儲備庫、煤礦、終端用能等領域實施設備設施、工藝流程的智能化升級。新建新能源項目鼓勵“智慧風電”“智慧光伏”建設,實現電站數字化與無人化管理。因地制宜建設煤礦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設少人、無人示范煤礦,實現煤礦智能化高效開采、智能化選煤、礦山物聯網、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等。建設智能油氣管網,實現油氣管網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不斷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傳統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現代能源生產體系。
深化化工產學研融合,力爭油煤氣資源吃干榨凈,推動千億級油煤氣化工產業鏈建設。我市油煤氣資源豐富,生產規模正在持續壯大,但存在以資源開采為主、深度加工利用少、產業鏈條短等問題。在“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指引下,市能源局將以油煤氣化工延鏈補鏈強鏈為著力點,面向未來打造“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發展BDO-可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電子級新能源化學品、工業萘-高端煤基精細化工產品等產業鏈,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動能。化工新材料產業門檻較高,我們將加強與科研院所、重點院校、龍頭企業的合作,通過“引才引智”助力產業提檔升級,加快科技化轉型。目前,同欣50萬噸/年輕烴深加工項目已完成土地摘牌及4個工藝包選型;制約內蒙古東源科技“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綠色循環一體化項目”實施的焦化指標基本協調到位,能源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協調指導力度,為項目建設創造優質環境,力爭3月土建工程開工建設。
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努力打造新型智慧電網,服務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鏈建設。市能源局將充分發揮能源資源優勢,全力支持服務數字經濟發展。從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入手,支持企業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零碳產業園,持續推動我市可再生電源、電網、負荷和儲能資源整合,通過完善電網設施、成立本地售電公司等措施,統籌發電企業和負荷企業,保障“東數西算”園區綠電需求;就近與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煤電、儲能企業等雙邊協商,采用大網常規直購、現貨交易、低價直供等方式,利用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降低用電成本,推動“大數據中心+新能源”融合發展。面向能源供需銜接、生產服務等業務,建設能源數據中心,加強能源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發揮能源大數據在行業管理和企業治理中的服務支撐作用。當前,加快中國能建“東數西算”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零碳大數據產業園、易事特“東數西算”裝備制造源網荷儲一體化基地、京開能源西北零碳智慧物流信息港云計算中心、燧弘綠色算力生態等項目實施,著力推動遠景能源“能碳”雙控管理平臺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