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輝引導學生觀察蠶的生長情況。
一個透明的盒子、幾片桑葉、幾只蠕動的蠶寶寶……走進正寧縣山河小學三年級的教室,學生們圍坐在朱麗輝老師身旁,朱麗輝拿著精心準備的“教具”,繪聲繪色地為學生們講解以“蠶長大了”為題的科學課。
青少年科學教育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根基,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接受科學教育,對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奠基作用。“基礎教育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我希望用科學教育點燃學生的夢想,為祖國的科學創新事業貢獻一分力量。”朱麗輝說。
1999年,朱麗輝從寧縣師范畢業,在正寧縣羅川小學擔任小學班主任及語文老師,并兼任自然老師。“當時的自然課相當于現在的科學課,以前大家總覺得語文、數學才是主課,自然課就是一門副課,因為我自己對自然科學類知識很感興趣,平時有一些積累,所以在課程講解上也有一些教學經驗。”朱麗輝說。
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課被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朱麗輝被學校選為小學新課程改革后首批科學老師。從開始的“兼職”變為“專職”,朱麗輝坦言:“當時心里還是有點擔心,畢竟自己不是科班出身,缺少專業的培訓,但我堅信,科學作為新課程改革后的新學科,以后會越來越重要。”
為了上好科學課,朱麗輝一方面虛心向周圍老師請教,另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翻閱相關文獻書籍不斷學習。為了激起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每次備課時,朱麗輝都會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反復練習實驗操作,自己提出問題又尋找答案,直到胸有成竹。有時候沒有實驗材料,朱麗輝就自掏腰包為學生購買實驗器材,讓熱愛科學的種子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她經常這樣鼓勵學生:“科學研究最可貴的就是你們的勇敢和堅持,敢于提問、敢于質疑,永遠保持對科學創新的興趣。”
教室窗臺上生態瓶內碧綠的水草、游來游去的小魚和小蝦構成了生機盎然的小小“生態圈”,這是朱麗輝和學生們一起制作的。在教學中,她始終讓每個孩子親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并運用科學,積極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們紛紛說道:“我們非常喜歡朱老師的科學課,她的科學知識很豐富,不僅帶著我們學習科學課本上的知識,還帶著我們一起做科學實驗,讓我們感受到了科學課的趣味性。”
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朱麗輝從零開始摸索總結出適合小學生的“興趣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且帶領指導學生參加各級科技創新大賽和信息素養大賽,有6項作品獲省、市、縣獎勵。她積極參與各項科學教學教研活動及研究,有多篇論文獲獎,科學微課《指南針》獲省級微課評比二等獎,《溫度和溫度計》獲省級教學案例一等獎。作為正寧縣“優秀教師+成長共同體”科學學科負責人,在她的帶領下,有113名老師、185名學生在科技創新大賽、信息素養大賽、創客馬拉松大賽、青少年編程大賽等各級各類科技類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