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君 攝
母愛,以及愛自己的母親,不僅是人之天性,也是動物之本能。古人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來比喻子女對父母恩情孝心。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燦爛的倫理文明,孝悌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母愛有著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及弟子著書《孝經》,講述倫理觀念中尊重父母、長輩和祖先的美德,論述如何利用孝道的原則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源遠流長。
孝道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品德,孝順雙親被認為應該是晨昏定省、終身行之的行為。“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傳說,表現了孟母養育子女、教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故孟母也常常被視作中華文化中母親形象的典范之一。
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金針花,黃花菜。在中國古代常以萱代母,萱草又稱忘憂草,大儒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古人用萱草象征母親,椿樹象征父親,常作畫或題字“椿萱并茂”,對雙親長壽的祝福。唐.孟郊《游子詩》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前,不見萱草花。宋.蘇軾《萱草》“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元代畫家、詩人王冕在《墨萱圖》上的題詩:“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在這些流傳千古的絕美詩詞中,古人以萱草花喻母親,道盡母親對孩子綿綿愛意,贊美母愛的偉大,同時也表達游子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和感恩濃情。
陳飛 攝
慶陽黃花菜,是甘肅省慶陽市特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董志塬上的農家種植黃花菜已有千年歷史,自古即有“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的贊美詩句。50年前我在董志原上插隊,那時的農家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自留地田埂上種一圈黃花菜,似乎在用田埂上這圈黃花菜來宣示自家自留地的地界,住在溝邊上崖窯的住戶也會沿崖邊種上一道黃花菜。黃花菜是宿根植物,移栽一次就可以年年都有黃花菜,黃花菜耐旱喜陽,花期長,這也就成為昔時董志塬上農家院落的一道風景。董志塬上的農戶雖然有種黃花菜的習慣,但是在我的記憶中是并不怎么喜歡吃黃花菜的。我國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中喜歡煲湯,在湯中放一把黃花菜,湯的味道鮮美。上世紀60年代末期,有一批早期的上海知青來到慶陽插隊,來自南方的上海人素有吃黃花菜的習慣,黃花菜也就成為他們饋贈家人的禮品。當時在集市上一斤黃花菜可以賣到七毛錢,相當于一斤豬肉的價格,這也就促成農戶將晾曬好的黃花菜在市場上換取薄銀,以購買生活必需品。當時的生產隊及周邊農村媒有成規模,大面積種植黃花菜。今天作為有較高農業經濟價值的黃花菜,已成為慶陽農業土特產亮麗的品牌。
母親節來臨之際,僅以小小的萱草花敬獻給偉大的母親們,愿各位祥和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