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這是吳超和隊友最后一天在環縣工作。這天清晨,他早早起床收拾,走進環縣中醫醫院科室,微笑著與大家一一打招呼,然后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的工作。
吳超是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功能科主治醫師,2023年6月,他作為第六批天津組團式幫扶專技人才組組長來到環縣,開展為期一年的醫療援助工作。吳超的崗位是環縣中醫醫院內鏡心電室副主任,負責協助科室主任處理內鏡心電室的日常業務和管理工作。
一年來,針對科室年輕醫生基礎相對薄弱、對疑難復雜病例經驗不足等問題,吳超有計劃地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能授課,使科室臨床診療水平、報告規范和診斷精確度有了顯著提升。他還與環縣醫療團隊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累計接診門診、急診及住院患者3000多人次,參加巡回義診3次、下鄉義診2次,診療當地患者200多人次。因工作表現突出,他被環縣委、縣政府及環縣中醫醫院分別評為“優秀基層共產黨員”“優秀支援醫師”和“對口幫扶優秀個人”。
臨近下班時間,在環縣中醫醫院兒科,經常看到患者在排隊候診。“艾醫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檢查?”患者所說的艾醫生就是來自天津市的中醫兒科專家艾明媚。
自去年6月來到環縣中醫醫院后,艾明媚克服語言和飲食等方面困難,迅速投入到中醫兒科門診及病房中醫日常會診工作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觀察,她逐漸掌握了當地患者發病情況和需求,結合科室特點,隨即帶教開展了穴位貼敷、中藥外洗、小兒推拿按摩等中醫治療項目。
“通過義診,我深切感受到當地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艾明媚說,為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給環縣培養一批中醫藥人才,援助幫扶1年來,她不光以“師帶徒”的方式帶教學生,還對基層醫生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參加鄉村振興遠程網絡醫療會診以及與南開區專家遠程會診。同時,根據“村村好”健康幫扶教材內容,對基層醫生進行視頻培訓,參與科室管理,共同探討兒科今后發展方向,引進新技術“助長穴位貼敷特色治療”1項。因工作突出,2023年,她被評為“優秀支援醫師”,2024年3月被授予“支持環縣發展巾幗奉獻獎”。
回顧這1年的援助工作,艾明媚覺得“非常有意義”,不僅為環縣中醫藥發展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為當地患者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自己也得到了歷練和成長。
“來到這里后,每天給患者望聞問切,對他們的疾苦感同身受,也深深感受到援助西部患者的必要性。”這是幫扶醫生盛坤寫在日記本上的話。
自從在環縣中醫醫院針灸科專家門診坐診以來,盛坤每天要接診患者10多名。他發揮中醫針灸、手法推拿以及小針刀等特色療法,尤其是開展的“一帶多、定期輪”培訓,面對面、手把手指導針法、按法、灸法等技術,得到了醫患人員的一致認可。
為了讓年輕醫生盡快將新的中西醫學理論運用到臨床工作中,每次查房時,盛坤都會結合具體的臨床病例進行講解。他還定期組織科室人員開展學術講座,一起學習最新醫學指南,討論疑難臨床病例。
盛坤告訴記者,他是第二次來環縣開展援助工作,第一次是2019年,當時環縣中醫醫院還在老院區。“新院區面積大、病床多,各方面條件都好了很多。這次我主動要求來環縣,除了想看看新院區,主要還是想為當地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實事。”盛坤說,他最大的愿望是,援助工作結束后,自己帶教的年輕醫生能盡快成長起來,以先進的診療技術繼續開展服務。
同樣,幫扶醫生于會鋒到環縣中醫醫院康復科后,利用自己所學知識,通過與實際病例相結合的方式,對疾病作出正確診斷,對病例進行鑒別,進一步提高了基層醫護人員診療水平。今年3月初,他因視網膜脫落,不得已回到天津做了手術。手術后休息不到兩個月,他又回到環縣繼續工作。“援甘是我人生中一次難得的機會,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于會鋒說。
相對于縣城,鄉鎮衛生院各方面條件都差一些。但天津市南開區援甘醫生李信君卻不怕吃苦。一到環縣,他就主動要求到基層醫院去工作。來到距離縣城25公里外的洪德鎮衛生院后,他積極開展適應當地情況的疼痛治療新項目,使眾多頸肩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膝關節炎患者能夠就近治療。他還積極開展指導教學,讓多名醫生掌握了腰椎旁神經及坐骨神經阻滯除痛治療術,成為洪德鎮衛生院的一項特色項目。
東西部協作醫療幫扶,是一場跨越地域的愛心接力,幫扶過程中,無數感人的故事在不斷上演。據了解,2021年至今,天津市、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先后選派30名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到環縣,開展駐點帶教、蹲點行醫及組團式幫扶,同時,環縣人民醫院、環縣中醫醫院以及鄉鎮醫療機構積極依托國家、省、市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項目,外出“取經”深造,培養技術骨干50多名、學科帶頭人21名,共同奏響了東西部醫療幫扶“協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