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鎮原縣南川鄉圍繞鄉村振興,著力謀劃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通過建示范片帶、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園等措施,做大做強土特產和土品牌,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守牢糧食底線 帶動五大產業發展
盛夏時節,走進南川鄉原蘆村田間地頭,機械穿梭,翻耕復種、收割夏糧(胡麻),一派農忙的景象。
“夏收后,我們就動員群眾騰地復種,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而且非常配合。”原蘆村黨支部書記路云顯說,為提升群眾種植效益,今年村上提前與鄉上和縣上有關部門對接,提早加緊部署推動復種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今年,原蘆村計劃復種馬鈴薯、糜子、大豆等農作物1600畝,目前已完成1000多畝,下剩的正在加緊復種,預計7月中旬完成。同時,1400畝胡麻、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收割也接近尾聲,豐收在望。
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近年來,南川鄉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構建了“1+5+N”產業體系,圍繞糧食生產這個核心,布局了肉雞、草畜、瓜菜、蘋果、藥材五大產業,并帶動創建了示范點。今年,全鄉完成糧食播種6.69萬畝,栽植萬壽菊、色素辣椒種各1000畝,種植中藥材2800畝,發展庭院經濟400戶,牛羊雞豬飼養也實現了穩中有增的良好發展勢頭。
優化種植結構 萬畝片帶示范帶動
來到成趙村元成組百畝玉米示范片,只見比人還高的玉米蔥蔥蘢蘢,一眼望不到邊。走近,一股玉米獨有的清香味撲鼻而來,好不愜意!
“我們村今年種植新品種玉米2200畝,除了小部分散種外,其余都集中連片,這樣非常便于管理和技術服務。”元成組組長段應平自信地說,起初,有一部分群眾對于連片示范種植很不習慣,覺得束縛了自己。經鄉村干部入戶宣傳,群眾逐漸接受并積極配合。
今年,成趙村按照鄉上產業布局,大力推廣新品種玉米種植,早在玉米種植前村各小組組長就入戶宣傳,引導群眾轉觀念、調結構,連片預留地塊,集中連片示范種植。同時,為鼓勵群眾種植積極性,縣上免費為農戶提供地膜、種子,鄉上指派技術員蹲點指導,有效促進了示范片帶建設。
近年來,南川鄉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大力推廣玉米、小麥等作物優良品種,推進單產提升。先后在上莊、成趙、原蘆、東王規劃建成新品種玉米9800畝,其中建辦集中連片示范點4處7500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2300畝。
發展木耳產業 壯大村集體經濟
順著沿川柏油路,驅車來到河李村木耳產業示范園,十幾座塑料大棚整齊對開來,生產小路徑直過去。散發著陣陣熱浪的黑色棚膜非常惹眼。
走進種植棚,顧不得防腳下的濕滑,滿眼垂掛的白色菌棒讓人心生豁朗,十幾個工人正在成熟菌棒間眼疾手快地采摘,不一會兒一桶晶瑩剔透的新鮮木耳便被送去晾曬棚。
“當前正值木耳成熟期,每天的用工量都在20人左右,大多都是來自周邊的群眾。”示范園負責人李繼棚告訴筆者,每年5月份開始就進入木耳生長旺盛期,每一輪菌棒至少產3-4茬木耳,產量可觀用工量也大。
溝蘆村元堡組村民張麗芳從去年開始就在該示范園務工,因丈夫外出務工,家里還有年邁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要照顧,正好示范園離家近,使得她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掙點家補。“每天七八個小時可以掙100元,對我來說在家門口能掙這么多錢真的很好。”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去年以來,南川鄉將發展“三元雙向”循環產業與村集體經濟深度相嵌,采取“黨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10個村在河李村投資建設了南川集體經濟發展木耳產業示范園。該園建有塑料大棚15座,晾曬棚7座,截至目前,第一茬已全部下架共采摘黑木耳2.7萬斤,第二茬吊掛菌棒30萬個,預計可產4萬斤。
“鄉上依托木耳示范園,積極擴寬聯農帶農機制,助推農戶在種植、勞務、土地流轉等方面實現增收。”南川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宋勇濤說,去年該示范園已兌付村集體經濟分紅19.5萬元,為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年初,鄉上在園內探索建立地栽木耳菌棒4500棒,引導農戶自主種植。(鎮原融媒全媒體記者白勇濤 杜毅 賈薇 段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