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慶陽融媒記者 路世玲)“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的根在農村,心也一直在農村,我想為‘三農’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慶城縣驛馬鎮南極廟村村民王艷霞,身兼省、市人大代表,無論是在田間勞作,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她都認真聽取身邊群眾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需求與愿望,及時把有代表性的意見建議歸納到人大議案素材中去,以實際行動踐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和使命。
王艷霞一直關注著慶城縣蘋果產業發展。她發現“瑞雪”蘋果具有掛果早、產量好、品質佳、耐貯藏等特性,綜合性狀優于傳統果品,便決定更新自家果園中的老品種果樹,摒棄傳統果園管理模式,聘請果業專家教授精細管理,擴大苗木種植面積,并在當地率先建成一個高標準蘋果示范實驗園。在她的精心打理下,果園3年后就有了收益。
由于果品質量高,王艷霞果園里的蘋果受到了外地客商的青睞,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吸引周邊農戶紛紛前來“取經”。為此,王艷霞積極協調果業專家培訓、帶教。由于連片種植形成規模,果品品質好、產量足,外地大訂單紛至沓來,僅2023年,南極廟村村民賣蘋果的收入就突破300萬元。
在關注蘋果產業發展的同時,王艷霞還帶領村民積極發掘新的產業。2021年,她到定西考察隴薯十二號和希森6號馬鈴薯,并將其種子帶回自家實驗田試種。經試種,王艷霞發現隴薯十二號不但適合于當地的氣候特點,而且產量高,抗旱能力強。2022年,她便向村民挨家挨戶免費發放馬鈴薯種子,帶動馬鈴薯品種更新,提升產業效能。
鄉村要振興,教育須先行。針對鄉村藝術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王艷霞利用自己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經歷與教學經驗,于2014年返鄉創辦了藝術教育學校。“受到經濟以及教育資源的限制,農村孩子接觸、學習鋼琴和其他藝術的機會相對較少,但孩子們熱愛音樂、追求藝術的愿望是強烈的。”王艷霞說,她將堅持把學校辦下去,免費為農村幼兒園、小學的孩子開設啟蒙音樂課,為家庭困難的單親家庭孩子減免學費,為返鄉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用藝術教育來影響和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人大代表,王艷霞深知要履好職、建好言,就要不斷地深入學習,開拓視野,提高自己的履職能力與水平。她積極參與省、市、縣組織的各項調研學習,認真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和省、市、縣人代會會議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她提出的“優化水資源的管理與應用”“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發展”等多項議案被相關部門采納并抓促落實。
“我將盡心盡力把人大代表職責履行好,把農民的利益維護好,爭做一名不負重托,人民滿意的人大代表。”王艷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