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政策緊的年代,尤三夫婦已育有兩個兒子,為了實現兒女雙全的心愿,兩口子合計后決定,不生女兒誓不罷休。老婆懷上第三胎后,為防止計生工作隊發現,尤三讓她到省外的娘家去避一避。懷胎十月,老婆終于誕下三胎,結果又是個帶把的。她一氣之下說什么也不要了,嚷嚷著要抱給他人撫養。
尤三卻堅決不從,說:“咱們活人活人,一輩子活得沒多少后人,算什么活人。”
尤三頂著交高額超生罰款,和被沒收承包地等處罰措施的壓力,硬是將老三留了下來。原本一家四口的生活就是捉襟見肘,添了三胎后,日子就更艱難了。三個兒子如齊頭葫蘆,飯量大,長得快。為了維持生計,尤三去了南方打工。老婆一個人在家涮鍋燎灶,艱難撫養三個兒子成長。
俗話說:有苗不愁長,一晃十七年過去了。尤三重視孩子的教育,將多年打工所掙的錢拋去生計,其余全部投資供孩子們念書。三個兒子也很爭氣,都考上了大學。尤三原想三個兒子學業有成,能考入國家職能部門,光耀門庭,讓他揚眉吐氣一回。但天不遂他愿,孩子們陸續畢業,均參加本省本市本縣公職人員招考,連續考了三年,兄弟三人都沒有考中。
尤三媳婦急紅了眼,說三個男娃沒有工作愁死個人。
尤三壓力山大。他在電話里給三個兒子說著同一句話:“咱家世代為農,看來你們三個都沒有吃國家鐵飯碗的命,考公到此為止,吃飯要緊!我和你媽力盡汗干,將你們養大不容易,往后你們做好準備,各自打工謀生,自己賺錢討媳婦買房子!”
三個兒子聽了尤三的話,紛紛離開家鄉自謀職業。老大在蘭州一家物業公司當保安,月工資3000元,老二在西安一家物流公司當內勤,老三跑外賣。兄弟幾個暫時解決了吃飯問題。
三年過去,尤三回家過年,兄弟三個也悉數到家。
年三十晚上,尤三分別和三個兒子連碰三杯酒,說:“人上世以來,不論做官當老百姓,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職業無貴賤,看誰弄哩?但是不論做事做人,請記住‘認真’二字。好日子不是混出來的,是干出來的。切忌好高騖遠,這山上望著那山高。干一件事就一門心思干好,干出成效。你們都是大學生,視野開闊,腦瓜子靈活,能吃苦也是你們幾個的強項。我相信,幾年之后,咱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三個兒子紛紛點頭,說:“爸,你放心,我們知道今后怎么做。”
五年過去了。老二以誠實、謙和、拼命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物流公司總裁獨生女兒的芳心。總裁將一個市物流分公司讓老二打理。老二將工作干得風生水起,井井有條,效益比同行業分公司翻番,年薪達到四十萬元。在西安花二百萬元買了房子,開上了高檔小轎車。
老大在物業公司干了兩年,熟悉了其中的流程,最后辭職,自己注冊成立了一家物業公司,招聘二百多人,承包三個新開發區的小區物業服務,一年利潤上百萬元,一夜之間成了人人嘴里稱羨的尤總經理。
老三跑了兩個月外賣,和很多食堂做飯師傅混熟后成了朋友。他觀念一變,考上了四川烹飪學院,專攻中國傳統名菜做法。兩年過去拿到了烹飪大專文憑,考取相關資格證書,畢業后以每月一萬五千元應聘首都一家外貿國際酒店當大廚。
看著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有出息,尤三自豪的對老婆說:“現在這社會,不要嫌生的娃多,一只羊有一只羊的草地。關鍵的是,要讓娃娃從小吃得苦,受點磨難,正確引導,走向社會出不了大錯。”
老婆說:“這么說,我還是你尤家的大功臣,三個兒子生對了?”
倆人都笑了,笑得那樣開心........
作者簡介
王衛權,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正寧縣作協副主席,《散文選刊》《中華文學》《河南文學》簽約作家。有數篇作品在《人民日報》《散文選刊》《海外文摘》《河南文學》《甘肅日報》《當代小說》《唐山文學》《北斗》等發表。出版短篇小說集《鄉愁鄉魂》,散文集《留一點愛給母親》等4部作品。主編出版《中國共產黨正寧歷史》第一、二卷,《正寧革命故事薈萃》《高原吟唱》等專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