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夜夜骑,日日操天天,亚洲不卡在线观看,日韩在线一二三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视频,欧美在线不卡,欧美成人精品二区三区99精品

  • 隴東報數字報

  • 掌中慶陽客戶端

首頁 >
六旬羊倌“慧”養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中新網蘭州5月14日電 (郭海霞)“現在我的眼睛掃一圈羊圈,從羊的精神狀態,進食情況,一眼就能發現毛病。”羊群疫病防治、飼料科學配比、優質胚胎選育,當了半輩子“羊倌”的李清弟在年過六旬后,因為“慧”養羊,成為當地有名的“羊專家”。

李清弟所在的甘肅慶陽市環縣,是傳統的養羊大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天然草場760萬畝,紫花苜蓿留存面積100多萬畝,這里地域廣闊,地勢陡峭,自古適合養羊放牧。

5月中旬,甘肅慶陽市環縣羊倌李清弟在自家羊舍喂養養殖的羊群。郭海霞 攝

5月中旬,天剛破曉,環縣羅山川鄉陳渠子村的山溝里就傳來陣陣“咩咩”聲。李清弟提著滿滿一筐草料走向羊圈,喂養53只湖羊與雜交羊。

和當地大多數養羊戶一樣,李清弟養羊的“老營生”曾困于傳統模式:山里放養小尾寒羊與灘羊,羊圈簡陋、飼料單一。“養羊全靠天,草場好了,羊就長得好。”李清弟回憶說。

轉機始于2019年。

傳統的散養方式需要靠天吃飯,羊品質不穩定,出欄量小。近年來,環縣探索出一條綠色循環發展路徑,依托種植紫花苜蓿、大燕麥、青貯玉米等,積極發展現代化飼草種植和養羊產業,推廣“環縣羊羔肉”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

當地持續將羊產業作為富民增收支柱產業,依據發展要求,大力推廣湖羊養殖,給養殖戶在棚舍、飼草、技術等方面實施全鏈條補貼。

圖為李清弟家的羊舍。郭海霞 攝

自此,李清弟的養羊之路走上正規化、科學化。2019年4月,在環縣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他擴建羊舍規模,買了10只湖羊開始飼養,成為村上第一批調引湖羊的專業戶。

為系統學習養殖技術,他一有空就泡在縣鄉村組織的各類養殖培訓班里,從疫病防治到飼料配比等逐項鉆研,仔細摸索,總結經驗。

走上科學養殖之路后,李清弟的湖羊當年出欄20多只,成活率提升至90%。此后羊群飼養規模逐步擴大。2021年,在政府補貼下,他又將圈舍擴大到150平方米,新蓋200平方米草棚,年出欄羊羔50余只,收入3萬元。

2023年,環縣羊產業又迎來“三級二元”雜交技術升級。

該技術以英國的南丘羊、澳大利亞的白薩福克、杜泊羊和無角陶賽特羊作為父本,與湖羊雜交,后代既保留多胎特性,又兼具生長快、產肉高、肉質好的優勢。

環縣慶環制種公司作為技術研發方,無償為養殖戶培訓人工授精技術,并高于市場價收購雜交羊。

圖為李清弟和自家羊舍的小羊羔。郭海霞 攝

聽說又有新的養殖技術,李清弟決定率先嘗試。

在獸醫站技術人員指導下,李清弟給自家28只母羊實施人工授精,并從圈舍改造到疫病防控全程精細化管理。5個月后,40只雜交羊羔出生。

“以前的純種湖羊一胎產兩個羊羔,瘦小且不易成活。雜交羊羔酮體大、腿粗尾細、毛色光滑,多胎成活率高。”李清弟介紹說,技術升級后,羊羔生長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降低了飼喂成本。

今年,李清弟計劃將自家羊舍里剩余不多的老品種羊全部淘汰,換成雜交羊,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從“土羊倌”到“羊專家”,李清弟被羅山川鄉評為湖羊標準化養殖示范戶。在他的帶動下,陳渠子村24戶農戶已加入到“三級二元”雜交羊養殖行列中,全村900多只雜交羊成為示范樣本,更多像李清弟這樣的農戶正依靠科技養羊,走上致富之路,日子越過越紅火。(完)


編輯:吳樹權責任編輯:吳樹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