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是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合水縣立足實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通過打造瓜菜種植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近日,記者走進吉峴鎮九頃灣村丑麗紅家的大棚內,黃瓜長勢喜人。丑麗紅正通過網絡直播向線上網友展示大棚的種植環境,介紹專屬嘗鮮套餐,現場試吃、采摘、打包。
今年,丑麗紅共種植黃瓜、甜瓜各1棚,并育了一棚瓜菜苗,她以創新思維經營,采取“互聯網+現代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增加了自家農產品的知名度,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經濟效益。
九頃灣村是合水縣瓜菜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九頃灣村利用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通過政策扶持、典型帶動和錯峰、錯季種植等措施,大力推廣集約化育苗、瓜菜種植等,不斷提升土地經濟效益,拓寬群眾增收渠道。2025年,全村計劃種植各類瓜菜1250畝,培育瓜菜苗300萬株,目前設施大棚已全部完成移栽定植。
近年來,段家集鄉也將設施農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聚焦食用菌產業延鏈補鏈,招引企業在棗洼村、北頭村、小川村流轉土地350畝,全力打造3個食用菌生產基地,種植羊肚菌、香菇、平菇等菌類,通過“基地+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多渠道助農增收。
段家集鄉綜合執法隊副隊長計龍龍說:“全鄉共搭建菌棚220座,年生產菌棒達到1800萬棒,食用菌年生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三個企業能夠吸納周邊群眾務工達到300人以上,為3個村集體分紅能夠分到100萬元以上。”
設施農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合水縣持續深耕產業結構優化,聚焦打造蔬菜種植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堅持用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智能化理念推動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采取“基地+村集體+農戶”全模式發展,為設施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有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5處蔬菜生產基地,瓜菜年種植面積達10.37萬畝,建成8處食用菌生產基地,690座食用菌大棚。
記者 陸洋李曉寧